一、设施栽培专用瓠瓜新组合浙蒲1号(论文文献综述)
周冬奇[1](2017)在《砧用南瓜新组合的选育及南瓜资源耐旱耐盐性评价》文中指出西瓜(Citrullus lanatu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连作障碍日益成为西瓜产业的突出问题,而嫁接是克服连作障碍的重要手段。在生产上南瓜是西瓜的常用砧木,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和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的种间、种内杂交种是砧木选育的主要方向,我国南瓜种质资源丰富,但目前选育的砧木品种相对较少,也存在嫁接不亲和、对西瓜品质有负面影响及适应栽培环境范围窄等问题。因而本课题充分利用课题组前期引进的南瓜种质资源,对其自交系进行嫁接西瓜适应性评价,再配制杂交组合,对杂交组合进行嫁接适应性评价,以期获得嫁接亲和性好、西瓜果实品质高的南瓜砧木杂交组合,为西瓜优良砧木新品种选育作出贡献。同时,还对课题组繁多的砧用南瓜资源进行耐盐、耐旱性进行鉴定,以期筛选到耐盐性强和耐旱性强的南瓜种质,为耐盐和耐盐的砧木选育奠定基础。本课题获得主要的结果如下:1.以19份南瓜种质资源包括16份自交系(9份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7份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和3份杂交组合(2份中国南瓜种内杂交组合(C.moschata×C.moschata)、1份印度南瓜中国南瓜种间杂交组合(C.maxima×C.moschata))为砧木,并且以2份商业砧木品种‘青研1号’(C.maxima×C.moschata)和‘京欣砧4号’(C.moschata×C.moschata)作为对照南瓜砧木,将这些材料与西瓜‘早佳8424’嫁接,‘早佳8424’自根苗作为对照。通过测定南瓜砧木下胚轴长度直径和子叶长宽等苗期性状,比较嫁接成活率、田间存活率、植株生长势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结合西瓜成熟果实的果型指数、果皮厚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口感等指标,综合评价了不同南瓜自交系嫁接西瓜的适应性,从中选出中国南瓜Y8、Y13、L9、L22、L24、L25、L28、L29和印度南瓜Y20、Y26,这10份自交系可以作为配制杂交组合的亲本。2.对课题组前期选出的16份南瓜自交系,按照印度南瓜做母本、中国南瓜做父本和中国南瓜互为父母本的杂交原则,共得到101份杂交组合。其中在自交系嫁接试验中表现优秀的10份自交系作为亲本得到的杂交组合有47份,包括36份中国南瓜种内杂交组合和11份印度南瓜中国南瓜种间杂交组合。以47份南瓜杂交组合和5份南瓜自交系作为西瓜‘早佳8424’的砧木,商业砧木‘青研1号’‘京欣砧4号’作为对照砧木,‘早佳8424’自根苗作为对照。综合评价了52份南瓜材料的苗期性状、嫁接亲和性,及其对西瓜植株长势、果实品质和口感等的影响,从中选出了Y20×L25、L23×L6、L24×Y13、L24×L25 4个嫁接适应性好的杂交组合。3.以课题组前期扩繁杂交的94份砧用南瓜,包括11份中国南瓜、56份印度南瓜和27份中国南瓜种内杂交种作为试验材料,以商业南瓜砧木‘青研1号’和‘京欣砧4号’作为对照。在南瓜幼苗三叶一心时,50ml 200 mM NaCl处理,14天后观察植株状况,根据盐害症状分级表,统计植株盐害级别和对应株数,计算盐害指数。以盐害指数35%、65%为节点,可以将94份南瓜砧木划分3类,第1类包括Y3、Y16-9、L1×L3等22份耐盐材料,第2类包括Y4、Y7-1、L1×L17等52份较耐盐材料,第3类包括Y15-1、Y20-1、L17×L6等20份不耐盐材料。4.以课题组前期扩繁杂交的74份砧用南瓜,包括14份中国南瓜、4份印度南瓜、11份印度南瓜中国南瓜种间杂交种和45份中国南瓜种内杂交种作为试验材料,以商业南瓜砧木‘青研1号’和‘京欣砧4号’作为对照。在植株三叶一心时干旱处理,7天后观察植株状况,根据旱害症状分级表,统计植株旱害级别和对应株数,计算干旱胁迫指数。再进行复水处理和干旱处理,7天后测量处理组和对照组植株株高、茎粗和干重,计算株高胁迫指数、茎粗胁迫指数、干物质胁迫指数。对所得数据用非加权算数平均法(UPMG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将材料分为3类,第1类是耐旱的2份砧用南瓜;第2类是较耐旱的18份砧用南瓜;第3类是不耐旱的54份砧用南瓜。
张开畅[2](2016)在《茄子种质资源研究及杂交组合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种质资源是进行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我国的茄子种质资源资源丰富,是全球最大的茄子生产地和消费地,有效的利用种质资源才能满足人们不断的变化的需求,选育出符合消费者的品种。本研究收集了国内外35份茄子的种质资源材料,通过田间性状调查对茄子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利用SRAP技术对35份茄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分类;同时,选取5种不同果皮颜色茄子的果实,对其若干营养品质进行分析,比较不同颜色茄子营养品质的差异;从自交系中筛选出优良自交系,进行杂交组合试验,并从中选择优良杂交组合,进行设施栽培,筛选出适宜设施栽培的杂交组合。主要结果如下:1.对收集到的35份茄子的种质资源材料的18个性状进行田间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材料的性状间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变异范围为10.55%~235.88%,其中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小,而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特征值大于1的6个主成分因子,分别是带刺因子、果实因子、叶面积因子、茎粗因子、生长因子和叶形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5.863%。2.利用SRAP对35份种质资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12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条带114条,其中差异条带97条,多态性为85.36%。应用Ntsys2.1Oe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遗传相似系数0.874处可将35份茄子材料分成4类,分类结果与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相关性。3.分析了 5种不同颜色的茄子果皮、果肉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紫色茄子的果肉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最高,白绿色茄子果肉的Vc含量和芦丁含量最高,黑紫色茄子果肉的花青素和类黄酮、总酚含量均最高。茄子果皮的花青素与类黄酮含量、果色呈正相关。茄子的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果肉芦丁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和Vc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果皮的花青素和类黄酮素、总酚呈极显着正相关,总酚和类黄酮素呈显着正相关。4.杂交组合配对试验后,筛选出的5个优良性状的杂交组合进行设施栽培比较试验,其中组合“5×16”的生长势强,叶面积大,果实小巧,果实致密幼嫩,果面带有斑纹,外观性状新奇,商品性好,产量高,抗性好,可做进一步的设施新品种区域试验。
苏小俊[3](2009)在《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文中提出丝瓜种质资源是丝瓜新品种选育、遗传理论研究、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收集到丝瓜种质资源500余份,其中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 (Linn.) Roem.]462份,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 (Linn.) Roxb.]40多份。收集的种质资源数量较多、类型也较丰富,但对收集的种质资源研究较少,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体系,以致影响到种质资源的整理、品种选育和相互引种等工作的开展。丝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少而不系统,不但影响了丝瓜优异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制约了新品种的育种进程。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收集的丝瓜种质资源,通过对普通丝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变异情况、种质间亲缘关系等的研究,以期建立普通丝瓜种质鉴定、评价体系;同时利用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有梯度差异的普通丝瓜的高代自交系配制相应的杂交组合,以各自杂交组合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其遗传规律。期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为普通丝瓜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及遗传育种奠定基础。具体如下:1.普通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对102份普通丝瓜种质的长势、叶色、叶形、裂叶度、雌(雄)花的花色、叶横径、叶纵径、叶柄长、茎粗、分枝数、第1雌花节位、雄花花冠直径、雌花花冠直径及商品瓜的瓜皮色、瓜面手感、瓜皮皱缩、瓜面的茸毛疏密、凸(凹)纹条数、凸瘤多寡、凹纹色、凸纹色、瓜长、瓜粗、瓜形指数、平均单瓜重和瓜形等性状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8个性状能初步反映出普通丝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性,各性状可细分成3级(或5级、或6级)。各性状不同级别分布频次的差异可反映出种质资源基因型的丰富程度,提出的分级标准可为普通丝瓜种质的鉴定提供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与之配套的参照品种能客观地反映环境造成的差异。2.普通丝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情况分析及相关性研究对102份普通丝瓜种质的11个性状(瓜长、雄花花冠直径、雌花花冠直径、瓜长、瓜径、单瓜重、叶横径、叶纵径、叶柄长、茎粗、瓜形指数和分枝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这些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瓜形指数和分枝数变异系数大,叶横径和叶纵径变异系数小。瓜长与叶柄长显着正相关,与瓜径显着负相关;瓜径与与分枝数显着正相关;单瓜重与瓜长、瓜径极显着正相关,且与叶柄长显着正相关。3.普通丝瓜种质熟性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及相关性分析研究了102份普通丝瓜种质的♂1~♂3(第1-3雄花蕾节位)、♀1~♂3(第1-3雌花蕾节位)、♂1天数(从出苗到开放第1朵雄花的天数)、♀1天数(从出苗到开放第1朵雌花的天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之间及♂1~♂3之间均达极显着正相关;♂1~♂3和♂1天数间、♀1~♂3和♀1天数间均达极显着正相关。研究认为,可以以第1雌花蕾节位的高、低作为普通丝瓜熟性迟、早的评价标准,本研究提出普通丝瓜熟性迟早(南京地区春季)的评价指标:早熟材料的♀1≤7.6节,中熟材料的♀1是7.7节~12.9节,晚熟材料的♀1≥13.0节。4.普通丝瓜种质性型分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78份普通丝瓜种质30节内的雌花蕾、雄花蕾着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无性节、纯雄节、纯雌节和双性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普通丝瓜的性型分化比较复杂。无性节一般分布在起始5节内,少量品种在高节位还有零星分布;双性节中雌花蕾和雄花蕾有11种组合方式,以多雄+单雌节最常见;雄花蕾分布在纯雄节和双性节之中,雄花蕾在纯雄节中存在6种表现形式;早熟材料的有雄节数(包括纯雄节和双性节)为24.1节,中熟材料的有雄节数为23.6节,晚熟材料的有雄节数为21.3节,且熟性越早有雄节数越多;雌花蕾在纯雌节中有4种表现形式,以单雌形式存在最普遍;早熟材料的有雌节数(包括纯雌节和双性节)为23节,中熟材料的有雌节数为18.7节,晚熟材料的有雌节数为13.5节;无性节、纯雄节、纯雌节和双性节的节数与品种来源地、果形、植株长势和叶色均未表现出相关性。5.丝瓜种质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利用ISSR标记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丝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从8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强、重复性好的9条引物,对43份丝瓜种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0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6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7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8.3%。丝瓜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37-0.98之间,暗示了丝瓜栽培种内的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利用UPGMA聚类分析,发现43个丝瓜种质划分为6个类群,类群的划分与形态学性状较吻合,而且与地理来源也有较高的相关性。6.普通丝瓜种质第1雌花节位的遗传规律研究选用第1雌花节位有差异的普通丝瓜品种的高代自交系配制L1xL2(‘五叶香丝瓜’ב短圆筒丝瓜’)、L2xL3(‘短圆筒丝瓜’ב蛇形丝瓜’)和L3×L4(‘蛇形丝瓜’ב长沙肉丝瓜’)3套组合,通过调查3套组合各自的P1、P2、F1、B1、B2和F2植株的第1雌花节位,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第1雌花节位遗传规律。结果表明:L1×L2第1雌花节位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2×L3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3×L4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1×L2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6.13%、51.29%和68.27%,L2×L3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82.02%、64.87%和65.62%,L3×L4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54.45%、61.88%和58.91%;L1×L2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3.43%、48.69%和31.73%,L2×L3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27%、55.40%和34.38%,L3×L4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45.1%、38.02%和40.71%。以上结果表明,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是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早熟性(较低的第1雌花节位)难以通过杂种优势来实现;第1雌花节位遗传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定向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7.普通丝瓜种质果实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普通丝瓜品种‘50-5’(‘黑籽短圆筒’)×’20-4’(、‘桂林水瓜’)杂交组合6个世代群体5个果实性状(瓜柄长、瓜长、瓜径、瓜形指数和单瓜重)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50-5’×’20-4’组合果实的瓜柄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49%、70.53%和82.07%,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5%、29.47%和17.92%。瓜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85%、84.55%和81.68%,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15%、15.44%和18.32%。瓜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73.06%和73.82%,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62%、26.94%和26.13%。瓜形指数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62.8%和78.89%,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76%、37.19%和21.11%。单瓜重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70.71%、85.35%和89.64%,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9.29%、14.64%和10.36%。以上结果分析表明,瓜柄长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小,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基因型选择法),在分离晚代进行选择;瓜长、瓜径、瓜形指数和单瓜重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大,宜采取混合选择法(表型选择法),在分离早代进行选择。5个果实性状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均较高,故在育种过程中要尽量采取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
丁晓蕾[4](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李国景,周胜军,徐志豪[5](2000)在《设施栽培专用瓠瓜新组合浙蒲1号》文中研究指明
二、设施栽培专用瓠瓜新组合浙蒲1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施栽培专用瓠瓜新组合浙蒲1号(论文提纲范文)
(1)砧用南瓜新组合的选育及南瓜资源耐旱耐盐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嫁接技术在西瓜生产中的应用 |
1.2.2 不同砧木嫁接对西瓜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
1.2.3 西瓜嫁接用南瓜砧木的选育 |
1.2.4 砧用南瓜的耐盐性、耐旱性鉴定评价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1.3.1 本研究的目的 |
1.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南瓜属自交系嫁接西瓜适用性评价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南瓜自交系嫁接评价试验 |
2.1.3 测量指标及方法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南瓜杂交组合配制及其嫁接西瓜适用性评价 |
2.2.1 杂交组合配制与田间栽培管理 |
2.2.2 杂交组合配制原则 |
2.2.3 试验材料 |
2.2.4 南瓜杂交组合嫁接田间试验 |
2.2.5 测量指标及方法 |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砧用南瓜耐盐性评价 |
2.3.1 试验材料 |
2.3.2 砧用南瓜幼苗培育及盐处理 |
2.3.3 测量指标及方法 |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砧用南瓜耐旱性评价 |
2.4.1 试验材料 |
2.4.2 砧用南瓜幼苗培育及干旱处理 |
2.4.3 测量指标及方法 |
2.4.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南瓜属自交系嫁接西瓜适用性评价 |
3.1.1 南瓜自交系幼苗苗期性状评价 |
3.1.2 南瓜自交系与西瓜嫁接亲和性评价 |
3.1.3 南瓜自交系嫁接对西瓜植株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影响 |
3.1.4 南瓜自交系嫁接对西瓜植株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
3.1.5 南瓜自交系嫁接对西瓜果实产量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
3.1.6 南瓜自交系嫁接对西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1.7 南瓜自交系嫁接对西瓜果实综合口感的影响 |
3.1.8 南瓜自交系嫁接西瓜适应性小结 |
3.2 南瓜杂交组合配制及其嫁接西瓜适用性评价 |
3.2.1 南瓜杂交组合配制 |
3.2.2 南瓜杂交组合幼苗苗期性状评价 |
3.2.3 南瓜杂交组合与西瓜嫁接亲和性评价 |
3.2.4 南瓜杂交组合嫁接对西瓜植株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5 南瓜杂交组合嫁接对西瓜植株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
3.2.6 南瓜杂交组合嫁接对西瓜果实产量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7 南瓜杂交组合嫁接对西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3.2.8 南瓜杂交组合嫁接对西瓜果实综合口感的影响 |
3.2.9 南瓜杂交组合嫁接西瓜适应性小结 |
3.3 砧用南瓜耐盐性评价 |
3.4 砧用南瓜耐旱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用于嫁接西瓜的砧用南瓜评价分析 |
4.2 砧用南瓜种质资源耐盐性、耐旱性鉴定评价 |
5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口感测试评分表 |
致谢 |
(2)茄子种质资源研究及杂交组合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茄子的概述 |
1.1 茄子的植物学性状 |
1.2 茄子的起源与生产现状 |
2 茄子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2.1 茄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研究意义 |
2.2 茄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2.3 田间调查分析在茄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 |
2.4 SRAP分析在茄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 |
3 茄子营养品质研究 |
4 茄子的杂交育种研究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茄子田间性状调查统计与主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田间性状统计分析 |
2.2 主成分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茄子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引物筛选 |
2.2 SRAP扩增产物多态性分析 |
2.3 聚类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颜色茄子果实若干营养品质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茄子果肉营养品质 |
2.2 茄子果皮营养品质 |
2.3 茄子果实营养物质的相关性 |
3 讨论 |
第五章 适宜设施栽培杂交组合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参试组合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势的表现 |
2.2 抗病性、耐低温的表现 |
2.3 产量表现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相关论文情况 |
附录 |
致谢 |
(3)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丝瓜种质资源的研究 |
第一节 丝瓜的起源、栽培历史与价值 |
摘要 |
Abstract |
1 丝瓜的起源及在我国的栽培历史 |
2 丝瓜的价值 |
2.1 丝瓜的食用价值 |
2.2 丝瓜的工业价值 |
2.3 丝瓜的药用价值 |
3 丝瓜在植物保护上的作用 |
4 丝瓜在嫁接上的应用 |
5 展望 |
第二节 丝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摘要 |
Abstract |
1 丝瓜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概况 |
1.1 丝瓜种质资源及其研究利用状况 |
1.2 我国丝瓜种质收集和利用现状 |
1.3 丝瓜品种选育研究概况 |
2 丝瓜属种间杂交研究概况 |
2.1 丝瓜属种间杂交研究现状 |
2.2 丝瓜种间杂交育种的相关基础研究 |
3 丝瓜系统学研究 |
4 展望 |
第三节 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
摘要 |
Abstract |
1 高等植物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
1.1 高等植物的性别分化 |
1.2 高等植物性别分化的研究现状 |
2 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 |
2.1 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特点 |
2.2 生长调节物质对瓜类作物性别分化的影响 |
2.3 光照和温度等对丝瓜性别分化的影响 |
3 展望 |
第二章 丝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第一节 丝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摘要 |
Abstract |
1 主栽品种的更新换代 |
2 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
3 杂种优势与遗传特性的研究进展 |
4 展望 |
第二节 瓜类作物遗传特性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三节 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 |
摘要 |
Abstract |
1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方法 |
2 二个纯系亲本杂种分离世代分离分析方法 |
3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离分析方法的应用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三章 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研究 |
第一节 普通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普通丝瓜植株长势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2 叶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3 叶形和裂叶度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4 雌(雄)花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5 瓜皮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6 瓜面手感、瓜皮皱缩和瓜面茸毛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7 凸(凹)纹条数、凸瘤多寡、凹纹色和凸纹色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和参照品种 |
2.8 叶横径、叶纵径、叶柄长、茎粗及分枝数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2.9 第1雌花节位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2.10 雄、雌花直径的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2.11 瓜长、瓜粗、瓜形指数和单瓜重的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2.12 瓜形(果形)的的评价标准、分布频次、评价指标和参照品种 |
3 讨论 |
第二节 普通丝瓜部分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瓜长等11个农艺性状的变异情况的统计分析 |
2.2 瓜长等11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普通丝瓜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目标性状的选择策略 |
3.2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
3.3 普通丝瓜瓜条的商品性(匀称性或瓜形指数) |
第三节 普通丝瓜熟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性状的变异研究及统计分析 |
2.2 熟性性状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 |
2.3 熟性早、迟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
3 讨论 |
3.1 普通丝瓜熟性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
3.2 普通丝瓜的节成性 |
3.3 普通丝瓜的开花习性与雄花开放早晚的评价方法 |
3.4 早熟、优异普通丝瓜种质的标准 |
第四章 普通丝瓜性别分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无性节的分布规律 |
2.2 双性节的表现形式 |
2.3 有雄节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
2.4 有雌节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
3 讨论 |
3.1 普通丝瓜的节成性 |
3.2 普通丝瓜的雌、雄花分化 |
3.3 播期对普通丝瓜的性别分化的影响 |
3.4 普通丝瓜特异种质的评价 |
第五章 丝瓜种质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43份丝瓜种质总DNA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 |
2.2 依据ISSR标记的43份丝瓜种质的聚类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的遗传特性研究 |
摘要 |
Abs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材 |
1.2 第1雌花节位调查 |
1.3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的次数分布特征 |
2.2 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遗传特性 |
3 讨论 |
3.1 环境对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遗传的影响 |
3.2 普通丝瓜早熟品种的育种策略 |
3.3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 |
第七章 普通丝瓜果实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
摘要 |
Abs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处理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
2.2 亲本及遗传世代平均值的遗传分析 |
2.3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 |
3 讨论 |
3.1 普通丝瓜的果实性状与育种选择 |
3.2 环境效应对普通丝瓜育种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本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四、设施栽培专用瓠瓜新组合浙蒲1号(论文参考文献)
- [1]砧用南瓜新组合的选育及南瓜资源耐旱耐盐性评价[D]. 周冬奇.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2]茄子种质资源研究及杂交组合筛选[D]. 张开畅.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3]普通丝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研究[D]. 苏小俊.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4]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5]设施栽培专用瓠瓜新组合浙蒲1号[J]. 李国景,周胜军,徐志豪. 长江蔬菜,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