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与我们同行——江苏教育学院附中环境教育活动

环保,与我们同行——江苏教育学院附中环境教育活动

一、环保,与我们同行——江苏教院附中环境教育活动走笔(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阳[1](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演出接受。无论就研究视角的选取还是时间范围的选择而言,涉足这个领域内的研究都比较少。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绪论部分厘清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研究概况,并对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述。第一章研究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本文将新世纪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划分为两个阶段。1、2000—2007年为第一阶段,借助新的平台——中国大学生戏剧节,逐步扩大接受面和影响力。同时,校园戏剧也走出象牙塔,尝试社会商演。本阶段,实验类校园戏剧与校园题材类校园戏剧最受人们的关注,但接受相对单一。2、2008年—2019年为第二阶段,走向广泛、多元和深入的接受新阶段。本阶段校园戏剧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飞跃式地发展,其标志是中国校园戏剧节的成立和推广,校园戏剧的社会商演出现“现象级”作品,官方组织的校园戏剧巡演成为高校新的风景。本阶段,校园戏剧不再局限于实验类校园戏剧与校园题材类校园戏剧,经典、教育、娱乐等类型的校园戏剧也纷至沓来,好戏连台。第二章研究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校园戏剧的接受。笔者按照校园戏剧的题材与风格,将之分类为实验类校园戏剧、经典类校园戏剧、教育类校园戏剧、原创类校园戏剧与娱乐类校园戏剧,依托于每一类校园戏剧中的现象级作品,分析其接受的情形,阐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旨在对不同类型的校园戏剧进行“深描”。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部分对校园戏剧的分类并不严密,部分类型之间可能有重叠和交叉,为的是突出特点,大体反映校园戏剧的概貌。第三章在前两章基础上概括新世纪校园戏剧受众的构成特点与审美心理。校园戏剧的受众除了大学生观众,也可以是专家学者与一般社会观众,但考虑到校园戏剧观演双方的文化层次与年龄特征,以大学生观众为主,其受众构成特征呈现为为小众化、年轻化、单纯化、多地域、不稳定以及见识广等特点。而大学生观众的审美心理因之也表现出叛逆化、求异性、多元化等特点,需要我们客观对待。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演出接受的考察,可以发现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创作和接受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结语部分对校园戏剧接受与时代语境、观众构成以及戏剧教育的关系进行反思。

吴晶[2](2018)在《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区化办学是一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治理方式。通过将同一区域内的若干所基础教育学校组建成一个学区,在学区内部打破校际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逐步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本研究围绕学区化办学这一核心内容展开分析。本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聚焦在学区化办学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即学区如何组建、学区如何运作、如何评价学区化办学的成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区的内外部环境、管理运行方式、绩效评价等内容进行分析。学区的组建方面,从政策、经济、管理、资源等多个层面论证了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学区化办学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从硬件资源和教师资源两个角度对研究区域的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区域教育资源在空间格局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基于缓冲区和泰森多边形对学校服务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教育资源并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为保障学区化办学的成效,可按照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结构合理、规模适宜的原则组建学区。在学区组建模式上,可分为强调发散型辐射优势资源的单中心模式和强调多样化特色共融的多中心模式;也可分为强调区域教育优势集聚的同学段模式和强调知识衔接贯通的异学段模式。学区的运行方面,从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资源共享三个层面对学区化办学的管理运行进行深入剖析。治理结构方面,学区治理主体可分为政府、学校和社会。政府是学区化办学的主导者,发挥监管和保障职能;学校是学区化办学的核心,以学区为载体扩大并落实自主权;社会是学区化办学的支持者,为学区提供决策咨询、资源支持和监督评价。组织结构方面,从区县、学区和学校三个层面考察维持学区运作的立体式组织结构。区县层面成立工作小组作为领导单位,对学区化办学进行总体规划;学区层面以管委会作为学区权力中心,形成区域教育的小型“自治区”;学校层面由校长分管各类具体工作。资源共享方面,从硬件资源、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三个方面对各类学区资源的共享模式进行剖析。硬件资源共享包括同类硬件资源的统一式共享和特色硬件资源的互补式共享。课程资源共享包括学生层面跨校选课的课程共享、教师层面学区联合教研的课程共研、学区层面集聚校内外优质资源的课程共建。教师资源共享包括以优势互补为导向的学区内部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以教师培训和评价为核心的学区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运用博弈模型对学区资源共享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分析结果表明,任意一所成员学校选择资源共享的额外收益小于其共享成本时,博弈模型都会演化为所有成员学校都选择不共享策略;只有当各类成员学校选择资源共享的额外收益都大于共享成本时,博弈模型才有可能演化为所有成员学校都选择共享策略。影响学区资源共享的因素包括收益系数、风险系数、成员校资源水平差距。随着收益系数增大、风险系数减小、成员校资源水平差距减小,成员校选择资源共享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越有可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完全共享。学区的评价方面,借鉴战略联盟相关研究以及调研中相关各方的意见,选取满意程度和目标达成情况作为考查学区化办学绩效的衡量指标,从信任程度、沟通程度、稳定程度和协同程度四个方面考查绩效影响因素。参考已有的成熟量表和实地调研所获资料设计了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用于获取被试对学区化办学的个人体验,并对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测量。个人体验部分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学区活动的开展卓有成效;学区联合教研的效果被广泛认同;学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相较于资源的直接互换,教师们更为看重隐性知识学习;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和教师资源跨校交流被认为是学区化办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量表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绩效得分呈现中等偏上水平;影响因素得分中,信任程度最高,协同程度最低;不同类型学区在绩效得分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在除稳定程度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得分上均呈现显着性差异;不同类型成员校在绩效得分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在除沟通程度和稳定程度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得分上均呈现显着性差异。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各影响因素对于学区绩效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沟通程度、协同程度、信任程度、稳定程度。基于访谈资料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当前学区化办学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制度惯性导致的学区发展乏力、联盟“边界困境”导致的学区资源共享障碍、组织文化冲突导致的成员校融合障碍。为优化学区化办学,今后应在政府驱动下高位推动学区改革,实现从政府负责到政府主导;以学区为载体推动教育组织管理模式变革,实现原有制度从优化到变革;形成学区内部良性运行机制,实现学区组织从松散到凝聚。

宋晓岚[3](2012)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之路探索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面临着同质化现象的挑战,这几乎成为高中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了摆脱这一瓶颈的制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新要求。本研究将在了解国内外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形成对“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理解,并对上海市长宁区正在进行的以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探索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同时选取3所学校的特色化课程改革路径进行详细呈现,以期对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行动思路。

刘俊[4](2012)在《岳阳市十四中办学特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这一基础教育的指导方针,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目前中小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虽然学术界对办学特色理论进行了一些探讨,不少学校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岳阳市十四中隶属关系和办学环境的改变,对岳阳市十四中这样一所湘北名校的办学特色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采用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通过研究,全面剖析了岳阳市十四中“严谨务实”的办学特色,全面探寻这一特色形成的重要原因,全面了解岳阳市十四中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业绩,以及新形势下岳阳市十四中特色建设所面临的挑战。特色主要包括“严谨务实”的办学理念,“严谨务实”的学校管理,“严谨务实”的教学思想,“严谨务实”的德育活动和鲜明的艺体特色。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文化影响深远;校长管有特色;教师治学严谨;校本教研培育、生成特色。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如何保持这一特色,并继续发展这一特色。

张姝[5](2011)在《中学生物特级教师的共性与个性》文中研究表明特级教师是我国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教师而独有的荣誉头衔,他们的共性使他们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旗帜,他们的个性成就了各自独特的教学魅力。尤其对于中学的生物学科教学而言,总结这些特级教师的共性和个性,无疑对一线生物教师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本研究以20位中学生物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归纳综合法及访谈法,分析了前人研究的背景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他们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并归纳总结出产生共性和个性的深层次因素。本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学生物特级教师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并对国外的相关情况作了简要介绍,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确定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选择的依据,明确划分了三个历史时期来分别对20位生物特级教师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三部分开始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详细介绍了每位教师的基本情况,为总结其共性和个性提供了依据。第四部分分别对以上生物特级教师的不同侧面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归纳概括内心的特质到外在的人格魅力,提取共性从丰富的职业情感、对各种知识的强烈渴求、精湛的教学能力等六个方面入手;提取个性如不同的人生经历、教学特长和学术成就等来分别进行具体的阐述。第四部分,从更深层次挖掘这些共性和个性形成的因素,剖析这些因素在生物特级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第五部分经过一系列探讨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本文的结论和启示,希望对广大一线生物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对20位中学生物特级教师共性和个性的总结和概括,笔者希望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能够推动生物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广大生物教师提供借鉴的平台,从而带动一批教坛新人的不断涌现。

程宁[6](2010)在《江苏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规划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校外教育是国民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一种拓展型的教育,是拓展校内知识的基础,身体、心理、能力各方面的基础。校外教育的优势是:灵活性、兴趣性、自愿性。它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当前,我国的许多地区将建设未成年人的课外活动场所作为重要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它与以间接经验获得知识的方式不同,学科课程主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教育的过程,亲自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教师的‘教’在学科课程中是一种很重要传授方式,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张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自己的生活的感知与直接体验,它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增加锤炼青少年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研究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完整的性格,增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基地为这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实践和发展的空间,它们对于学生的校外教育,社会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江苏省建设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较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比起其全国他地区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发展,江苏省的案例更典型,更具规模,因此调查江苏省的基地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此,笔者通过利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办法,首先对江苏省内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对已建成的优秀基地进行了重点的分析;在对已有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分类之后,再通过专业知识,结合对基地现有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的研究,得出如何建立带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的结论;通过对实践基地内活动项目和教学课程的研究,探索如何丰富青少年的教育资源,从而找到符合江苏省实际情况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的规划设计的方法,提出江苏省社会实践基地规划的规划建议,进而指导城市的基地建设实践,力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关于江苏省内基地的调查的部分,重点放在江苏省省级基地上,主要调查了苏州常熟的蒋巷村基地、南京栖霞区的十月军校、宿迁市的江苏省省级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占地面积较大,实践项目丰富,周围都有数量众多的辐射教育资源,经过多年的运营,这些基地在当地已经有一定的影响,达到了一定的实践教育的目的。其它很多并未评为省级基地的案例,前身都是当地的素质教育中心,也有着一定的素质教育的经验,例如盐城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多年来一直正常运营,现准备进行规划扩建。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许多素质教育实践中心的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对于基地特色表现和基地江苏省基地战略规划,笔者也进行了重点的研究,目的在于思考如何抓住基地所在的城市特征元素,建成一个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发展思路开阔的基地,如何合理的在省内布点建设实践基地,既扩大影响范围,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及如何在今后的运行中加强文化交流,保持基地健康稳定的发展。

陈燕[7](2010)在《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基础教育二期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尤其是对优秀教师需求日渐趋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为了造就更多的骨干教师,上海市普教系统启动了名师培养工程,“名师工作室”作为“名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基层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与提升等方面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并在名师资源辐射、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同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可以尝试的研究角度,本文对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的活动进行调查研究,这对于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方式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为主题,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追踪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论文在对国内外生物名师与专业发展现状等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和梳理的基础上,对上海市级以及部分区级教研员、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了访谈,对部分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上海市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历史与组织形式;名师工作室成员基本情况调查;名师工作室活动情况和成果调查。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进展良好,表现在:1、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由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设立,统一管理;2、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培训目标、途径方式、学习要求等;3、有严格的组织管理和申请、方案、计划、考核等程序;4、有具体的活动内容、频率、模式等。(二)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三)名师工作室的活动给学员造成一定的压力,学员感觉压力最大的是课题研究。针对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一)名师工作室需要有更加宽裕的活动时间、更加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更加充实的活动内容。(二)解决教学实践中共性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等。(三)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四)加快名师工作室优质资源建设。(五)进一步规范名师工作室的开展运行。

朱韫慧[8](2009)在《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扬州文化,作为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扬州市民和国内外的学者所关注和熟悉,并且随着文化博览城的打造而成为一个热点现象,但是许多人对扬州文化的兴趣只停留在表层的城市景观、社会风俗、盐商文化、园林建设和名胜古迹。因此,对扬州文化与城市现代化的研究还是个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立足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代为背景,运用和谐社会和城市现代化理论为基础,揭示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的关系。基本框架是:第一部分,从时间和地域两条主线,梳理扬州文化的发展历程;界定扬州文化、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介绍扬州城市现代化的现状;同时,简要分析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的关系。第二部分,阐述扬州文化的六个特征,包括开放创新与封闭并存、和谐的理念、崇教重贤的文化氛围、亦雅亦俗的价值取向、于细微处体现的精致性、可持续的发展态势,以史论结合的方法辩证地论述了扬州文化中积极与消极的因素。第三部分,从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城市建设、社会进步四个方面论述了扬州文化对扬州城市现代化的推动。第四部分,通过对扬州传统的商业文化、休闲文化、小生产者文化以及社会建设意识相对滞后等方面的阐述,揭示扬州文化对扬州城市现代化的阻滞因素,并结合实际,进行了合理的理论分析。第五部分,以温州、昆山、常州的城市文化特色融合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例证,从发展现代工业、完善“人”的现代化、协调城市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同步进行三个方面,提出了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互动交融的实现途径。

姜雪涛[9](2009)在《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高中文学阅读教学》文中提出本论文试图将西方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引进高中文学教学,以尝试弥补先进的文艺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为此,本论文初步研究了目前高中文学教学存在的较有普遍性的问题,尝试在新历史主义理论中寻求解决的途径;初步研究了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学的目标及要求,尝试寻找新历史主义理论和课程标准在文学教学上的契合点。结果发现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核心观念与课标的基本理念趋于一致,且也是解决高中文学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良方。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研究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和策略给高中文学教学的启示,尝试初步建立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高中文学教学体系。本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整体要求。首先对新课程改革下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背景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次研究了新课标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整体要求,和新教材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重新定位,明确文学教学目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指出文学教学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二、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及其解读视域。本部分从新历史主义的概念、认知视域、批评策略三方面对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初步研究。三、新历史主义:开拓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全新视野。本部分试图将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分解运用于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从“大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教学”,“‘文史一家’的重新理解”,“文学鉴赏中的师生‘在场”’,“多元、开放和动态生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四、新历史主义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方法论启示。本部分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研究新历史主义对高中文学教学的启示,本论文尝试提出了三种方法:边缘化策略启示的拓展教学法,读者接受观启示的从学生的需要走向文本解读,以及文本细读策略下的文本细读。

王思琦[10](2005)在《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重要的文化样式——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在中国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从最初的倍受指责、边缘化状态逐渐地被社会认同,并从文化的边缘状态中逐步走向文化中心地带,成为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文化样式。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样式,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特点,必然要受到该历史时期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各种因素互动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只有将流行音乐问题的研究置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才有可能取得较为全面、可信的结论。 因此,本文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影响为主要研究视角,在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针对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影响的关系展开分析与研究。

二、环保,与我们同行——江苏教院附中环境教育活动走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保,与我们同行——江苏教院附中环境教育活动走笔(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
    第一节: (2000—2007)借助新平台,逐步扩大接受面和影响力
    第二节: (2008—2019)走向广泛、多元和深入的接受新阶段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一节 实验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二节 经典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三节 教育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四节 原创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五节 娱乐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观众的构成特点和审美心理
    第一节 校园戏剧观众的构成特点
    第二节 校园戏剧观众的审美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世纪以来国内校园戏剧的演出报道
附录二: 新世纪以来部分校园戏剧剧目展示
附录三: 扬州大学校园戏剧现状的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基础教育
        二、学区
        三、学区化办学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学区化办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路线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可能的创新处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可能的创新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治理理论对学区化办学的借鉴
    第二节 战略联盟理论
        一、战略联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战略联盟理论对学区化办学的借鉴
    第三节 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教育公平理论对学区化办学的借鉴
第三章 基础教育学区的组建
    第一节 学区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作为单一教育管理层级的学区
        二、从教育管理层级走向教育治理单元的学区
        三、学区化办学与集团化办学
    第二节 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层面的可行性
        二、经济层面的可行性
        三、管理层面的可行性
        四、资源层面的可行性
    第三节 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布局分析
        一、现有教育资源布局分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二、学校服务范围分析——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
    第四节 学区组建的原则
        一、成员校地理位置相近
        二、学区内部教育资源分布合理
        三、学区规模大小适宜
    第五节 学区学校的组合模式
        一、按学段划分——同学段学区与异学段学区
        二、按成员关系划分——单中心学区与多中心学区
第四章 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的管理运行
    第一节 学区的治理结构
        一、学区化办学的治理主体
        二、学区治理主体的功能划分
    第二节 学区的组织结构
        一、区县级层面成立工作小组作为领导单位
        二、学区层面成立管理委员会作为学区权力中心
        三、校级层面由校长分管具体工作
    第三节 学区的资源共享机制
        一、学区共享资源的选择与分类
        二、学区资源的共享方式分析
        三、学区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
第五章 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度量
        一、已有的学区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二、学区化办学的绩效及其度量
        三、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度量
    第二节 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一、学区化办学绩效的表现情况
        二、信任程度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
        三、沟通程度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
        四、稳定程度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
        五、协同程度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
    第三节 问卷设计及检验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检验——预调研的数据处理
    第四节 数据收集与处理
        一、样本描述
        二、数据处理与检验
    第五节 数据结果分析
        一、个人体验的总体分析
        二、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影响因素相关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三、不同组别在绩效及影响因素得分上的差异性分析
        四、各类影响因素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回归分析
第六章 学区化办学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第一节 学区化办学的现实困境
        一、制度惯性导致学区发展乏力
        二、联盟“边界困境”导致学区资源共享障碍
        三、组织文化冲突导致成员融合障碍
    第二节 优化学区化办学的路径选择
        一、从负责到主导:政府驱动下高位推动学区改革
        二、从优化到变革:以学区为载体推动教育组织管理模式变革
        三、从松散到凝聚:形成学区内部良性运行机制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之路探索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一、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1.时代发展的走向与趋势
        2.高中教育的使命
    (二) 研究的设计
        1.问题的提出
        2.核心概念的界定
        3.研究方法
    (三) 研究框架
二、 我国普通高中走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必要性
    (一) 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形成了矛盾
    (二) 多样化特色发展是国际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1.办学模式多样化、特色化
        2.课程设置多样化、个性化
    (三) 构建开放、灵活的体系是国际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
        1.强调高中教育要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
        2.关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
        3.借助高校培养精英学生,整合社会资源发展高中教育
三、 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一) 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宏观背景和阶段特点
        1.我国高中教育的历史渊源
        2.20 世纪 90 年代的我国高中教育还处于“精英”阶段
        3.世纪之交义务教育普及之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才逐渐普及
        4.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进入普及攻坚的新阶段
    (二) 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现实问题
        1.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普及较快,但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依然强烈
        2.普通高中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但人才培养质量尚待提高
        3.学校办学自主性增强,但外部制度规约下的学校特色不足
        4.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多元办学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四、 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实践探索:以上海长宁区为例
    (一) 区域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相关背景及目的
        1.区域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相关背景
        2.区域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目的
    (二) 区域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基础分析
        1.历史与传统
        2.优势与机遇
        3.问题与挑战
    (三) 区域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方略:主题轴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1.主题轴综合课程的定位
        2.主题轴综合课程开发的原则
    (四) 区域层面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基本举措
        1.政策引导
        2.服务支持
        3.评估监督
    (五) 学校层面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实践探索:以几所典型学校为例
        1.复旦中学“文化”主题轴博雅综合课程开发与建设
        2.西郊学校“科学健身”综合课程开发与建设
        3.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明德尚法”主题轴课程开发与建设
    (六) 区域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基本经验与问题分析
        1.基本经验
        2.问题分析
五、 进一步的思考与展望
    (一) 研究思考
        1.办学体制多样化关键在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
        2.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关键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个性化教育体系
        4.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有赖于评价制度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5.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应始终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
    (二) 研究展望
致谢词
参考文献

(4)岳阳市十四中办学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办学特色的内涵
        三、办学特色的特征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四节 研究过程
第二章 岳阳市十四中概况
    第一节 岳阳市十四中发展历程
    第二节 岳阳市十四中辉煌业绩
第三章 岳阳市十四中的办学特色——"严谨务实"
    第一节 "严谨务实"的含义和特征
        一、严谨务实的含义
        二、严谨务实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严谨务实——学校管理刚柔并举,创建规范化学校
        一、建章立制,依法治校
        二、强化管理者的自身管理,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三、强化职工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全员办学的积极性
        四、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第三节 "严谨务实"——教学工作"严"、"实"、"新"
        一、"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二、改革课程结构,做"实"课改文章
        三、转变学习方式,创"新"课堂模式
    第四节 严谨务实——德育工作"导"、"细"、"活"
        一、以"导"为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二、从"细节"入手,重视规范养成
        三、以"活动"为载体,激活德育工作
    第五节 严谨务实——艺体工作显特色
        一、艺体教研紧贴实际,艺体教学扎实有效
        二、艺体团体百花齐放,艺体活动丰富多彩
        三、特长培训常抓不懈,优秀人才层出不穷
第四章 岳阳市十四中办学特色的形成
    第一节 企业文化影响深远
    第二节 校长管有特色
        一、校长的教育思想引领特色创建
        二、校长的办学水平促进特色生成
    第三节 教师治学严谨
    第四节 校本教研提升特色
第五章 岳阳市十四中办学特色的发展与完善
    第一节 如何坚持自己"严谨务实"的办学特色
    第二节 如何不断发展"严谨务实"的办学特色
        一、发展思路
        二、主要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学生物特级教师的共性与个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的界定
        1.2.1 特级教师
        1.2.2 共性与个性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的相关情况
        1.4.1 国内特级教师的研究情况
        1.4.2 国外优秀教师的认定标准与程序
        1.4.3 国内外评选制度的比较
        1.4.4 研究现状分析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选择的依据
    2.2 选择的实施
3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 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以前
        3.1.1 朱正威
        3.1.2 郑春和
        3.1.3 顾巧英
        3.1.4 严重威
        3.1.5 马德纯
        3.1.6 冯振飞
        3.1.7 王敬东
        3.1.8 龚秋红
    3.2 从文革结束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
        3.2.1 曹保义
        3.2.2 陈熙强
        3.2.3 赵沛荣
        3.2.4 万玉洁
        3.2.5 王忠文
        3.2.6 唐昊
    3.3 从上世纪末到新世纪初
        3.3.1 张宣
        3.3.2 段崇伟
        3.3.3 郭京君
        3.3.4 林祖荣
        3.3.5 李克刚
        3.3.6 夏茂林
4 共性与个性分析
    4.1 关于共性
        4.1.1 丰富的职业情感
        4.1.2 对各种知识强烈的渴求
        4.1.3 精湛的教学能力
        4.1.4 教学实践的探索创新
        4.1.5 教育研究理论的形成
        4.1.6 外界环境的影响
    4.2 关于个性
        4.2.1 不同的人生经历
        4.2.2 不同的教学特长
        4.2.3 不同的学术成就
    4.3 共性与个性形成的因素
        4.3.1 有利于共性形成的因素
        4.3.2 有利于个性形成的因素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6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马德纯六大网络式知识结构
附录Ⅱ 探究“低温对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影响”教学案例
附录Ⅲ “色盲遗传的特点”探究式教学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江苏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规划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2.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2 课题研究的目的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思路
    4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 国内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的现状
    2 国外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的现状
第二章 基地调研与分析
    2.1 苏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2.1.1 所在区位介绍
        2.1.2 基地主题
        2.1.3 主要功能区
        2.1.4 实践项目介绍
        2.1.5 基地成功之处
        2.1.6 改进建议
    2.2 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2.2.1 特色课程
        2.2.2 接待和交流情况
        2.2.3 基地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2.3 南京十月军校
        2.3.1 基本情况介绍
        2.3.2 基本定位及项目设置
        2.3.3 成功之处
        2.3.4 不足之处
    2.4 扬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2.4.1 基本定位及基本目标
        2.4.2 基地建设原则及方向
        2.4.3 课程设置及功能划分
        2.4.4 下一步建设规划
        2.4.5 基地成功之处
        2.4.6 改进建议
    2.5 宿迁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2.5.1 项目辐射区环境介绍简介
        2.5.2 主要功能区
        2.5.3 实践课程介绍
        2.5.4 成功之处
        2.5.5 不足之处
    2.6 连云港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2.6.1 基地基本情况
        2.6.2 课程设置
        2.6.3 成功之处
        2.6.4 不足之处
    2.7 江苏省其他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情况综述
        2.7.1 南通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2.7.2 盐城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2.7.3 镇江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2.7.4 徐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2.7.5 淮安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2.7.6 泰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2.7.7 常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注释
第三章 江苏省社会实践基地规划设计
    3.1 基地的条件分析
        3.1.1 基地的选址
        3.1.2 场址的条件
    3.2 社会实践基地规划设计基本要求
        3.2.1 功能分区的划分
        3.2.2 交通系统的组织
        3.2.2.1 道路系统规划特点
        3.2.2.2 道路系统规划
        3.2.3 实践课程设置
        3.2.4 基地的绿化方案
        3.2.5 实践基地的运行
        3.2.5.1 组织机构
        3.2.5.2 人员编制
        3.2.5.3 管理制度
        3.2.6 环保与安全
        3.2.6.1 环境保护
        3.2.6.2 基地的安全事宜
    3.3 江苏省社会实践基地特色展现
    3.4 规划原则
    注释
第四章 江苏省基地规划战略研究
    4.1 战略布局
    4.2 战略思想
    4.3 战略目标
    4.4 战略重点
    4.5 战略方针
    4.6 战略措施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成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7)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导论
    一、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一) 研究的目标
        (二) 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现状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名师、名师工作室
        (二)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三) 专业、教师专业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
        (二) 成人学习理论
        (三) 终身学习理论
        (四) 校本理论理论
        (五) 合作课程理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的名师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二) 国内的名师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三) 国内外生命科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研究
        (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三部分 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方法和对象
    二、调查的内容
    三、结果与分析
        (一) 上海市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历史
        (二)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访谈情况分析
第四部分 名师工作室个案研究
    一、市级名师工作室个案研究
    二、区级名师工作室个案研究
        (一) 上海市徐汇区吴立人名师工作室
        (二) 上海市普陀区周瑞山学科带头人工作室
第五部分 研究的结论、建议与思考
    一、结论
    二、建议
    三、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扬州文化与城市现代化的解读
    一、扬州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
        (一) 扬州文化的内涵
        (二) 扬州文化的发展演变
    二、城市现代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的现状
        (一) 城市现代化的界定
        (二) 扬州城市现代化的现状
    三、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的关系
        (一) 城市文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
        (二) 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的关系
第二章 扬州文化的特征
    一、开放创新与封闭并存
        (一) 开放创新的主要表现
        (二) 封闭心态的负面影响
    二、和谐的理念
        (一) 历史上的扬州——“和而不同”
        (二) 现代化的扬州——“和实生物”
    三、崇教重贤的文化氛围
    四、亦雅亦俗的价值取向
    五、于细微处体现的精致性
    六、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第三章 扬州文化对扬州城市现代化的推动
    一、经济发展:历史悠久的运河文化积淀引领扬州城市的经济发展
        (一) 在提升运河黄金水道综合功能的基础上,发挥扬州“运河名城”的品牌效应,以开放的理念构筑与各地经济合作交流的新平台
        (二) 传承千年的运河文化精神,提升扬州城市竞争软实力
        (三) “运河战略”的推行和实施,加速扬州城市迈入经济现代化的轨道
    二、政治建设:“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扩大了扬州市民的政治参与
        (一) 以法治建设创造市民政治参与的内、外部环境
        (二) 推进民主建设
    三、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四位一体
        (一) 保护和传承扬州的历史文化遗产,着力打造人文扬州
        (二) 绿化建设、湿地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并举,构建生态扬州
        (三) 区域交通网络体系的完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扬州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创造了条件
    四、社会进步:五彩缤纷的文化融合硕果推动扬州城市的社会进步
        (一) 信息化:从邮驿到“数字扬州”
        (二) 教育现代化:从书院到建立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
        (三) 现代人格精神的培养:从“扬虚子”到“求真务实”
第四章 扬州文化对扬州城市现代化的阻滞因素
    一、商业文化的浓郁、休闲文化的崇尚,使扬州的工业现代化缺乏根基
        (一) 近代扬州绅商阶层浓重的商业意识和浓厚的消费导向
        (二) 近代扬州各级政府的“否定”,使扬州的工业化先天“贫血”
    二、小生产者文化意识限制扬州市民的思维创新
        (一) 明代江南崇尚奢侈靡华的市民文化的影响
        (二) 扬州市民文化的典型特征
    三、社会建设意识相对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扬州现代的城市管理
        (一) 扬州沿袭的还是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
        (二) 学者、专家等文化研究群体缺乏对扬州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实践性研究
第五章 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的交融与互动的实现途径
    一、提升扬州文化开放创新、兼收并蓄的内涵,加速扬州现代工业的发展
        (一) “引进来”和“走出去”,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形成具有扬州特色的工业模式
        (二) 把握扬州支柱产业的发展前沿,培植产业优势
        (三) 实施外向型经济,加大民间资本的投入和外资的引进
    二、发展扬州人民锐意进取、团结协作、教育为先的市民文化,完善“人”的现代化
        (一) 培育扬州文化的城市精神,形成锐意进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二) 塑造具有团队精神的扬州市民
        (三) 弘扬扬州崇教重贤的文化氛围,大规模发展高素质的现代教育
    三、协调扬州城市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同步进行——借鉴部分城市的发展经验
        (一) “敢为天下先”——“温州模式”
        (二) “自下而上的变革”——“新苏南模式”和台商文化交融的昆山
        (三) “变商为工”——“可持续发展”的常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9)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高中文学阅读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整体要求
    一、新课程改革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背景
        1、关于高中文学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2、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普遍不理想的原因探究
    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整体要求
        1、《新课标》对文学教学目标的要求
        2、新课标对文学教学方式的要求
        3、新课标对文学教学效果的评价的要求
    三、新教材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重新定位
        1、文学作品的界定
        2、历史上对中学文学作品地位的争论
        3、高中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的编排体例和地位
第2章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及其解读视域
    一、什么是新历史主义
    二、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认知视域
        1、以文化诗学的广阔视野,整体性把握文学
        2、辩证阐明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3、“大历史”化为“小历史”
        4、边缘意识形态化特征
        5、多元的、开放的读者接受观
    三、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
        1、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之一:边缘化策略
        2、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之二:文本细读策略
第3章、新历史主义:开拓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全新视野
    一、
        1、“互文性”引申的文本互解
        2、挖掘文学文本的文化内涵
        3、构建开放的阅读体系
        4、重视积累
    二、“文史一家”的重新理解
        1、文学教学中融入史学意识
        2、探究作品的时代精神
        3、形成厚重的文化历史感
    三、文学鉴赏中的师生“在场”
        1、师生的“在场”,首先是唤醒、激活
        2、师生的“在场”,重要的是参与
    四、多元、开放和动态生成的文学课堂
        1、案例分析
        2、开放、多元文学课堂的动态生成
        3、开放、多元、动态文学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第4章、新历史主义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方法论启示
    一、边缘化策略与拓展教学法
        1、拓展的内容
        2、拓展的思维方式
        3、拓展的时机
    二、从学生的需要走向文本解读
        1、研究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
        2、研究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
        3、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4、研究学生情感需求的差异
    三、文本细读
        1、文本细读的概念
        2、文本细读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传入、回应、争论、初创:起步阶段的当代流行音乐(1978—1985年)
    第一节 港台流行音乐的传人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
    第二节 “十五首抒情歌曲”的评选和“新星音乐会”的举办
    第三节 对李谷一、朱逢博、程琳的演唱及一些歌曲的争论
    第四节 广东音乐茶座的兴起与流行音乐在广州的初创
    第五节 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认可、超越、亚文化、低俗:第一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86—1988年)
    第一节 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与“通俗唱法”在大型声乐比赛中的正式设置
    第二节 “西北风”的兴起及其生成环境
    第三节 亚文化群的突起及其在流行音乐中的参与和表现
    第四节 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发展的认同和支持
    第五节 俚俗歌曲的兴起与流行音乐步入低谷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三章 隐患、调整、批判与“卡拉0K”:步入调整期的流行音乐(1989—1992年)
    第一节 步入调整期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第二节 摇滚乐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卡拉 OK”的传人与歌舞厅的迅速发展
    第四节 “亚运歌曲、《渴望》插曲、“红太阳现象”
    第五节 对流行音乐的批判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四章 磨合、适应、调整、再发展:第二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93—1996年)
    第一节 流行音乐新运作机制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港台流行音乐在大陆的发展以及文化管理上的调控
    第三节 专业音乐理论工作者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关注
    第四节 MTV、排行榜的出现以及大陆流行音乐与国际间的交流
    第五节 摇滚乐的继续发展及有关流行音乐研讨会的举办
    第六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严肃音乐通俗化、通俗音乐高雅化
    第七节 问题与繁荣同现的流行音乐新一轮发展
    第八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五章 多样化、创新、新传媒、国际交流:流行音乐新的发展期(1997—2003年)
    第一节 流行音乐发展不稳定中的无序状态
    第二节 各种法规政策的出台以及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与“新民乐”、“新民歌”
    第四节 流行音乐高雅化的种种表现
    第五节 流行音乐的国际交流
    第六节 摇滚乐的新发展
    第七节 “韩流”在大陆的风靡
    第八节 互联网的发展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第九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六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功能研究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
    第二节 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第三节 音乐专业大学生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的个案调查--兼谈专业音乐教育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的影响
第七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的三个方面
    第三节 对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三方面的基本认识
结论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后记

四、环保,与我们同行——江苏教院附中环境教育活动走笔(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D]. 王庆阳. 扬州大学, 2020(06)
  • [2]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研究[D]. 吴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3]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之路探索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D]. 宋晓岚.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3)
  • [4]岳阳市十四中办学特色研究[D]. 刘俊.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7)
  • [5]中学生物特级教师的共性与个性[D]. 张姝.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6]江苏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规划设计与研究[D]. 程宁.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7]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D]. 陈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8]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研究[D]. 朱韫慧. 扬州大学, 2009(01)
  • [9]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高中文学阅读教学[D]. 姜雪涛. 四川师范大学, 2009(02)
  • [10]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 王思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7)

标签:;  ;  ;  ;  

环保,与我们同行——江苏教育学院附中环境教育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